邩鸟无敌 作品

第73章 您这是要去翰林院?

但这些话传到冯去疾耳朵里,让他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搜索本文首发: 进入她

胡亥这小子身为始皇的儿子,连基本的字都不认识几个。

但他终究不能把这话说出来,只是叹了口气,走了过去。

听到冯去疾来了,几个世家子弟赶紧行礼。

“胡亥公子,您既然入了学,还是要好好读书才是,陛下让您进翰林院,也是有意考察您的。”

“那些破书有什么用?你看刚才那些士子,读了那么多书,见到我还是得点头哈腰的。”

胡亥不屑地笑了笑,挥了挥手。

他心里还盘算着,等入了学,要给翰林院找点麻烦。

要是翰林院关门了,父皇也就不会再让他和那些低贱的人一起读书了吧?

看着毫不在意的胡亥,

冯去疾一时语塞,只觉得自己在对牛弹琴。

几天后,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

或许是因为翰林院的开张,今天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一辆不起眼的马车从章台宫缓缓驶出。

“咸阳最近文风倒是浓烈了不少。”

赢政此时换上了一身儒衫,鬓发如刀裁,目光炯炯有神。

收敛了眉宇间的锋芒,竟真有几分博学之士的气度。

即便是平日里朝夕相处的文武百官,怕是也得愣上片刻,方能认出这位正是他们的始皇陛下。

此刻,他正手捧黑冰台递来的密报。

纸上,详尽记录了近来咸阳的大小事宜。

“怕是翰林院那档子事闹的。”

王翦身着简朴衣衫,乍看之下,倒像个寻常商贾。

但他那股精悍之气,却是装不出来的。

这些日子,小公子从未在咸阳露面,可翰林院的风波却已传遍街头巷尾。

连周边郡县的学子们也纷纷赶来。

于是,街头巷尾常见身着长衫的读书人。

就连不少昔日六国的遗民,以及诸子百家的门徒,也都派人前来探听消息。

“不得不承认,小十七虽顽劣,但在大局上,却也只比我稍逊一筹。”

赢政透过车窗,望着今日格外热闹的咸阳,嘴角不禁泛起一丝笑意。

区区一个翰林院。

竟引得天下英才齐聚。

入了翰林院,岂不等于进了他的掌心?

顿若:“……”

王翦:“……”

这话听着,倒像是翰林院是陛下特意设下的局似的?

赢政并未察觉两人的异样目光。

或许在他心中,小十七的一切,本就是他的,根本无需在意两人的反应。

“王翦,你觉得小十七是不是又搞出什么新花样了?”

赢政突然换了话题。

他也渐渐摸清了这小子的行事风格。

最近赢子季一直没露面,还搞了个翰林院考试,肯定有他的小算盘。

“老臣斗胆猜测,可能和那三大家族有关。”

“但具体小公子有什么计划,老臣确实猜不透。”

王翦摸了摸胡子。

虽然身体恢复到壮年,但这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了。

翰林院本是为了招揽天下英才。

可一旦考试,寒门学子哪能比得过勋贵子弟和世家门客?双方的知识储备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到时候世家把翰林院变成他们的天下,就违背初衷了。

“猜不透才正常。”

赢政嘴角微微上扬。

世家那帮人,精明得很。

如果谁都能看穿,那还有什么意思。

“行了,咱们直接去骊山,参加翰林院的考试。”

“好……”

“嗯?陛下,您要亲自参加考试?”

顿若猛地一愣,难以置信地看着赢政。

您可是大秦的皇帝,天下的主宰啊。

这…这是什么操作?

“有什么问题吗?翰林院不分贵贱,寡人为何不能参加入学考试?”

赢政轻轻放下手中的书卷,目光穿过窗棂,落在远处的骊山上,嘴角微扬道:

“再者,不亲自去看看,怎知小十七到底在忙些什么?”

“寡人曾答应过他,翰林院开院之日必到,岂能言而无信?”

“诺。”

王翦面露难色,却也只能低头应允。

“您这是要去翰林院?”

“可没说是以这种方式啊!”

望着自信满满的赢政,王翦心中一紧。

今日翰林院的考场,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应付。

那些世家若敢趁机生事……

……

夜幕降临,

始皇在梦中沉睡。

意识再次被带入那片梦境空间。

这一次,始皇显得颇为淡定,静静地看着眼前的画面变换。

画面中,【秦太宗·扶苏】的场景再次呈现。

【公子扶苏完成

识字后,下一步便是读书学习。】

【“法、儒、墨、道、阴阳、纵横、名、兵、农各家学说,你打算先学哪一门?”】

【秦王嬴政带着几分好奇,打量着自己的长子,想探知他对哪类学说更感兴趣。】

【毕竟扶苏学完七国之言,如今也不过四岁,嬴政并不打算过于正式地教导,打算以他的兴趣为引导。】

【在嬴政的注视下,扶苏坚定地回答:“我想学史!”】

【这个回答完全超出了秦王嬴政的预期。】

【“你为何想要学习历史?”】

【秦王嬴政盯着自己的长子,眼中难得露出疑惑。】

【“我认为,读史能让人明白兴衰更替、懂得得失成败、借鉴过去、展望未来。”】

【“就像法家、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它们并非凭空出现,必然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原因下,影响了那些诸子先贤。”】

【“这些思想经过先贤们的深思熟虑,最终形成各家学说。”】

【“所以我觉得,要真正理解诸子百家的言论,首先得了解它们是在怎样的家国背景下提出的。”】

【“只有知道了这些背景,才能深入理解诸子当时为何会有那些言论,也才能更好地领会他们的根本目的。”】

【“进而判断这些言论在今日是否依然适用,或者是否需要加以改进。”】

【四岁的扶苏抬头望着高大的父王,条理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秦王嬴政少见地在长子面前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尽管他一直认为扶苏是个出色的孩子,但这次的对话还是让他刮目相看。】

【直到这一刻,秦王嬴政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以往对扶苏的才华还是太过低估了!】

【回想自己在他这个年纪时,对史书的理解远不及扶苏这般透彻。】

【沉默了许久,秦王嬴政终于露出一丝难得的温情,轻轻抚摸着扶苏的头顶,语气坚定而温和地说:“好!那寡人就给你讲讲历史!”】

【自打扶苏决定先攻读史书,秦王嬴政便开始为他详细讲述历史。】

【从远古的三皇五帝讲起,接着是夏、商、周,最后才说到秦国。】

【从秦国的始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的开端说起。】

【讲完秦国历史后,秦王嬴政并未就此打住。】

【早在教扶苏识字时,秦王嬴政就发现这孩子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因此,秦王嬴政不仅讲了秦国的历史,还讲了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的历史。】

【甚至连那些不起眼的诸侯小国,比如越国、鲁国、郑国等,只要秦太史令能找到的,记录在案的,秦王嬴政也都一一讲给扶苏听。】

【反正扶苏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多学点总没坏处。】

【就这样,经过一年的苦学,扶苏终于将能找到的古今历史全部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