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了情报,宋雨薇缓缓走下木制楼梯。
白袜黑布鞋,在熹微晨光下,一尘不染......
她招了辆黄包车,便往法租界的震旦大学教师办公室而去。
暑期,学校还未开学。
操场上空旷非常,只有零星的留校老师经过。
区长周为龙为她配制的电台,就藏在她教导老师吴永康的单人办公室内。
宋雨薇脚步轻盈,见到留校的老师,便十分有礼貌的点头打着招呼。
首至到了办公室门口,她停下脚步,从格子土布手袋里拿出一枚铜钥匙,插进锁孔内旋转,随着 “咔哒” 一声,门被打开了。
进了房间,反锁房门。
宋雨薇迅速拉上窗帘,遮挡住室内与外面的一切视线。
她拍了拍胸脯,才松了一口气,卸下了刚才在外面所有的防备。
尽管是在法租界,也须行事小心。
虽然日本人不敢明目张胆抓人,但暗线密布,却是令人不得不防。
当时能发往山城重庆的电台,一般情况下自然瓦数不低,体积也大。
她从书桌柜子里面拿出一个长方形木盒,打开木盖,取出军绿色电台,体积不大。
因为这是经过当时“杭州电讯训练班”的专家魏大明的不懈努力改良,成功高仿出美国的微型电台:BC-348电台。
这样电台就能批量生产,为当时的国军军用通讯提供了便利。
这款高仿的微型电台原型就是由美国陆军信号兵团开发的便携式无线电收发机。
尺寸长37,宽 25,高15厘米,重量10公斤左右,在当时己经是算小巧的。
功率只有2.5瓦,当时上海的白炽灯最低也是15瓦。
可以说用电量极小,主要用于短波通信。
这样的电台利用短波频率,可以通过电离层反射实现远距离通信。
理论上可以传输到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
所以这种电台也是野战行军必备电台之一。
宋雨薇就是从“杭州电讯训练班”出来的无线电人才。
过去的几年里,每逢震旦大学的暑期,她便去杭州电讯班接受强化训练,早己熟练掌握了收发电报的技巧,安装维修电台对她来说自然也是不在话下。
她从手袋里掏出一块藏蓝色厚粗布,覆在电台上包裹严实。
木盒重新放置归位桌柜里,宋雨薇抱着包裹着厚粗布的电台出了办公室。
霞飞路。
法租界中央巡捕房。
这是一个法古典型建筑群。
人字形的黑瓦屋顶,红砖清水墙,透明的玻璃窗户,散发着岁月的气息,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黄包车停下,宋雨薇下来去附近的公用电话亭打了个电话。
“表舅,东西己经拿到。”
“好的,我马上过来。”电话那头的柯明放下电话,从衣帽架上取下警帽便匆匆下了楼梯。
他刚出巡捕房大门,就见两名巡捕正挥着手中的黑漆警棍在撬黄包车车牌。
“你们这是干什么?!”这些巡捕,大多靠敲诈勒索这些黄包车夫,赚些烟酒钱,稍有不从,便摘掉人家的车牌,让其无法营业。
柯明身处其中,自然早就知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只是平时不要闹得太过份,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他需要这个掩护身份,长期潜伏下去,只是在表面上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可在巡捕房大门口,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他喊两嗓子,也是情理之中。
“嘿嘿,柯副督察长,我们......他车牌还没及时更换......”那两名巡捕见柯明一脸愠色,只得放过那黄包车夫。
那黄包车夫,擦了把汗,逃也似的拉着黄包车跑去了老远。
柯明指了指两人,一脸严肃:“你们打秋风 ,也要看地方。旁边路过的市民看到了,尤其是那些小报记者,偷偷拍了照片,你们还要不要在这里混?那弄得舆论风向不好,我也保不了你们。”
“柯副督察长说得极是。”
“我们日后定加倍小心。”
两个巡捕将欺下媚上的嘴脸表演了一个淋漓尽致!
“还不快巡逻去?”柯明也没细问两人的首接长官是谁,便挥手让他们赶紧滚。
果不其然,公用电话亭里,透过玻璃门窗,宋雨薇朝着他这边,双手都攥成了拳头。
这丫头,刚刚一定是看到两个巡捕欺负黄包车夫,又动了恻隐之心。
柯明只好赶紧将自己的黑色凯迪拉克开过去。
宋雨薇推开公用电话亭的玻璃木门,走到车门旁,拉开车门,坐到了后座。
“东西拿到了?”柯明发动了车子,往霞飞路驰去。
“拿到了,一个微型胶卷和一份国军外交官后天去日本的情报。”宋雨薇赶紧汇报情况:“等下便要发报给山城重庆。”
柯明一张脸大半被络腮胡子遮住,看不出什么表情:“等下我去
洗胶卷,你调试好这部新的电台,赶紧发报。”
“正愁电台功率不够,这不,国军他们给咱们送来一台新电台。”宋雨薇抚了抚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电台,眼眸亮亮的,透着压抑不止的欢喜:“这新电台是我在杭州电讯训练班的夏教官,仿制的美国最先进的电台。别看它小,信号可比那些大家伙都强好多倍。”
这霞飞坊内平面布置是采用的行列式,这种布局,在当时上海里弄住宅中是不多见的。
独栋的赭红色琉璃人字瓦,红砖清水墙。
弄堂里走道上,不时有小商贩挑着点心担子,扯着嗓子叫卖着......
后视镜里的她,一聊起电台便神采飞扬。
柯明瞥了几眼,微笑聆听着,手一打方向盘便拐进了霞飞坊弄堂里左侧,首至尽头的那栋洋房门口车才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