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墨墨 作品
第197章 徐福济的点心铺子
“老板,你这个烧鸡怎么卖?”
苏慕宁立马说道,“两斤的烧鸡40文一只,三斤的55文一只。客人您要来一只尝尝不?”
苏慕宁的声音不是很大,但说的却很清晰,烧鸡的价钱准确的落入在周围客人的耳中。听到她的报价,大家也纷纷在心里计算起来。
现在外头要是买鸡,大概是要15~20文一斤,算下来一只也得花个三四十文钱。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买的可是活鸡,买回来还需要自己处理,脱个鸡毛、再处理个内脏,这鸡又得少去一部分斤两。
但是这烧鸡人家是都处理好的,每一斤、每一两都是能吃的。算上他们制作用的油料,还有那些处理掉的鸡毛和内脏等。这个价钱还真不贵呢!
很多人或许不认识很多字,但是大家在算账这一方面倒都是蛮厉害的。毕竟不厉害也没有办法啊,都是日子逼的。
“老板,那先给我拿一只两斤的烧鸡。”一位客人说着就从腰间摸出来一把铜板,清点完后,递给了苏慕宁。
苏慕宁接过铜板,就给这客人拿过来一只烧鸡。
“客人您瞧好了,就是这是烧鸡,二斤只多不少,放心好喽!”
“好,好!”客人看着竹笼里那看起来就不止二斤的烧鸡,脸上露出来了满意的笑容。买东西嘛,更多时候是要买的一个舒心。
单论民财食肆这个服务态度,那绝对是一顶一的,让每一位客人都有物超所值的感觉。这样做生意,保准回头客多多的,叫人买了一次,还想再来买第二次。
苏慕宁见客人满意,就把盖子拿过来盖到了竹笼上面,竹笼上面正好还有一个手提的地方,盖好后直接用一只手提着就好。
这包装也很是细节,其实这些一般被人忽视掉的小细节,才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
客人看着这巧妙精致的竹笼,先是惊讶的看了一眼,然后乐呵呵的用手提起来了竹笼里的烧鸡。整个人看起来都美滋滋的。
“老板,您们家真是这
个!”
客人走之前,还不忘记用另一只空出来的手冲着苏慕宁竖起一个大拇指。
见有人买了,一些心动的客人也纷纷跃跃欲试,喊道。
“老板,我要一只三斤的烧鸡!”“我要一只两斤的烧鸡!”
苏慕宁一一笑着回应,同时叫出二丫来收钱,她和大丫负责给客人们装烧鸡。
至于其他人,有的负责忙着给订好香肠的客人拿香肠,有的负责给来店里吃饭的做饭,有的负责煮关东煮。
小小的民财食肆,烟火气却十足。
“老板,给我来两只烧鸡,要三斤的!”
一道气势洪亮的男声传来,苏慕宁下意识的想要去拿烧鸡,但是却发现柜台上已经空空如也。
烧鸡已经卖完了!
没想到烧鸡的销量这么好,早知道她多从拼夕夕里买一点就好了!
不过也没啥可后悔的,今天左右就是试试水,外加把烧鸡的名声给打出来,让大家知道他们这里卖烧鸡。
至于烧鸡,那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明早送货小哥就能给送过来。
“抱歉客人,今天准备的烧鸡都卖完了。”苏慕宁一脸歉意的说道。
“啊?”何青书一脸失望,他今天是来拿香肠的,顺道就看到民财食肆在卖烧鸡,想着买回去和爹娘一起尝尝的。
没想到这就没有了?
他好期待的……
民财食肆的东西在他心里就是最好的。
那香肠他家都吃了多少了,这不快要过年了,除了家里要吃,加上还要走亲戚什么的,何青书特意订了一大堆。
香肠固然好吃,但是这秘制烧鸡光是看卖相,他就知道绝对好吃!
“客人您要是想要的话,也可以先预定一下。”
“那要多久啊?该不会和香肠一样也要等个十天半个月吧?”
听到何青书的发问,其他人也悄悄的把目光投了过来。这不仅仅是何青书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他们关注的问题。
“大家放心好啦,烧鸡快,今天订,明天拿,想要的客人可以先来我这里登记和付款。”
苏慕宁说着,就指了指身后已经拿出来小本本的孔大丫。
跟着董淑晴学习了
一段时间的大丫、二丫还有孔宝儿,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也是因为几个孩子好学,现在都可以自己独立记账了。
“好,那先给我订两只三斤的烧鸡,明早我就来拿!”
何青书走到孔大丫面前,干脆利落的就拿出来了110文钱。给大丫一顿好数。
有了带头的人,剩下的人也学的有模有样,一会功夫,烧鸡就订出去了几十只,苏慕宁整个人笑得都快合不拢嘴的。店里的生意好,她是真的高兴!
和民财食肆相比,隔壁点心铺子的生意倒是显得有些萧条了。
现在经营点心铺子的是一对年轻的小两口,苏慕宁在这边开食肆之后,闲下来的时候也和他们聊过天,对于隔壁点心铺子也大致了解一些。
这点心铺子原先是一对老两口在经营,这对老夫妇就是如今店里年轻男人的爹娘。他们祖辈上有个在宫内做过糕点的,后来年纪大了就出了宫,回了老家,娶妻生子。
靠着这一门手艺开了一家点心铺子,生意一直都还算是可以。
只是这手艺虽然一代代传下来了,没有断掉。但是时代在发展,到了现在,铺子里的很多东西都已经过时了,喜欢的人也都老了或是不在了。
因此,小两口虽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铺子的经营也只能算是过得去。勉强糊口罢了。
好在前几辈人积攒下来不少的家业,店里的生意就算不好,小两口的日子过得也还不错。
加上这小子是个有心思的,他想着把店盘出去,拿着钱等年后了出去闯闯,看看有没有别的出路。
也不是他不在意祖传的产业,这店其实也没有多久的历史,是他爷爷那辈开的,到了他这里也就是第三代。他爷爷的手艺也不是特别好,到了他这辈,店已经半死不活了。
于是,徐福济在门口挂上了一块出兑店铺的牌子。
自己则是如常和媳妇在店里做糕点。
镇子上做糕点的不只有他一家,但是他家的种类最少,加上他和他爹也不是那块料,不懂创新,铺子在他们手里非但没有发扬光大,反而越发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