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纳投名状,监斩袁氏
光和七年,五月初九
京师雒阳笼罩在一派氤氲湿气之中,刘辩站在殿门处注视着殿门外的那几株柳树,那柳枝今日似乎垂得格外低些,嫩绿叶片上凝着水珠,坠得枝条在湿重空气里微微发颤。
行人走在洇着潮气的街道上,每一次呼吸都裹挟着浓重的水汽,沉闷之感扑面而来,额角涌出的水珠也不知究竟是凝珠的水汽还是咸腥的汗水。
民巷中,百姓晒在院中的衣物也迟迟不干,妇人们伸手一攥,能拧出半掌心的水,无奈地将衣物重新挂回绳上。
就连夯土城墙的缝隙里,也悄然钻出了些许细密青苔。
今年比往年要提前了近半个月进入梅雨季节,这湿漉漉的空气和连日的大雨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至少目下,朝廷尚未收到各地关于洪涝的灾报,但刘辩还是令尚书台向两河沿岸郡县发出严令,务必时刻关注两河的水位上涨情况,不得有丝毫懈怠,更不可心存侥幸。
唉,说起来泱泱华夏虽有两条母亲河,但别的国家性情温顺的母亲河都是滋养了肥沃平坦的大平原,可华夏的两条母亲河却是狡猾又狂暴。
上下五千年历史中,这两条母亲河无时无刻不是在告诉着她们养育的孩子,只有强者才配做她们的孩子!
不兴水利会被母亲河狠狠教育,大兴水利同样也会被母亲河狠狠教育!
不过,哪怕今天黄河水泛滥,就算是大水淹了雒阳城,也改变不了汝南袁氏覆灭的结局。
三千虎贲禁卫押解着袁氏囚徒,浩浩荡荡地行于闹市之中。
袁氏囚徒们低垂着头,脚步虚浮,面如死灰,机械地挪动着被镣铐束缚的双脚。
长长的绳索将十余人串联,手腕被牢牢捆缚在绳索上,身上佩戴的清晰标注着姓名、年龄、相貌及罪行等信息的手械,再加上脚上沉重的镣铐,着实是让人逃无可逃。
太常卿刘焉早早便立于闹市中临时搭建的行刑台上,双手负于身后,望着铅灰色的云层,云层深处不时传来阵阵闷雷,惊得贩夫走卒也纷纷仰头观望,却只见燕子贴着屋檐低飞,气氛显得愈发压抑。
除了袁隗、袁基和袁术三人被判车裂外,袁氏主支一脉皆判处腰斩,其余袁氏族人则是判处斩首。
而行刑的地点,通常情况下王公贵族和世家豪门应当是在皇宫的宫门外被处决。
能聚集在宫门外观刑者,多是同样身份的王公贵族和世家豪门,行刑的威慑对象也正是他们,故而将行刑地定在宫门外即可,没有必要刻意向百姓展示。
然而太子却是将袁氏一族的行刑地点定为闹市之中,让雒阳城的百姓皆来观刑,全然不准备给袁氏一族保留半分体面,要让他们在行刑前畏惧死亡的丑陋模样,以及死亡后的惨状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他们瞧不起的百姓眼前。
不仅如此,太子还以“汝南袁氏奢靡无度,何须饱食”为由,取消了他们行刑前夜晚膳及当日早膳的待遇。
通常死刑犯生前是可以吃上两顿饱饭的。
一餐是行刑前夜的晚膳,一餐是行刑当日的早膳,餐品规格依其犯事前身份地位而定,甚至还会供应酒水,但如今袁氏众人却无缘此等待遇,只能以饥饿之躯走向刑场。而刑场四周,早已聚集了无数观刑的百姓,看着这群平素里高高在上如今却是蓬头垢面的袁氏族人,发丝凌乱地黏在脸上,几缕杂草缠绕其中,脸上满是污垢与泪痕,在潮湿的空气中更显狼狈。
那褴褛的衣衫上,破洞处露出苍白且浮肿的皮肤,饥饿让他们身形佝偻,肚子瘪得几乎贴到后背,双腿不住地打颤,也不知是饥饿所致还是恐惧所致。
“阿父,太子殿下的这桩差事……不好做啊。”
刘焉的长子刘范站在刘焉身侧,看着自家父亲这副愁苦的模样,又看了一眼一批批抵达行刑台的袁氏族人,也是不由叹了一口气。
天下第一等的士族,今日却是要烟消云散了,令他这般履历尚且算不上丰富的年轻人还是有些感慨的。
而刘焉并未回应儿子的话语,只是凝视着愈发阴沉的天空,眉宇间尽是化不开的忧愁。
昨日太子命他监斩袁氏一族之时,他还是有些茫然的,但太子却是不许他推辞,并许以司徒之位。
从太常卿跨越司空这一级直升司徒,这般报酬对于心心念念升任三公的刘焉而言似乎本该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实际上刘焉却并未有半分心动。
他要的只是担任三公的履历,至于是排名第三的司空,还是排名第二的司徒,亦或是排名第一的太尉,于他而言并没有太多区别。
当然,若是换个人来,例如崔烈、樊陵等其余九卿也许便会万分激动,哪怕代价再大也要抓住这次机会。
替太子监斩袁氏一族的好处也不单单是明面上的司徒之位,这更是一张蕴含着沉甸甸信任的投名状。
立下这张投名状的人,自此便会成为太子信重之人,受到太子的重用。
但于刘焉而言,他并没有急切到要依赖于缴纳这种投名状来获取太子信任的地步。
他是汉室宗亲,又已然做到了太常卿,只要他没有反意,太子都会重用于他,因此这对旁人来说也许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于刘焉而言反而是烫手的山芋。
而且缴纳了投名状固然能获取太子的信任,却也会招来不少心中尚存汝南袁氏恩情的士人的怨恨,甚至遭遇那些士人的刺杀也并非没有可能。
终归是一个庞然大物,尽管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头顶上骑着两个君,但也并非全然没有念及故旧恩情的士人。
刘焉分析着利弊,却全然没有想过太子对他这位汉室宗亲的信任度究竟如何。
或者说,若是太子当真信任他,又怎会需要他去做这个监斩官来缴纳这份投名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