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你们骂完那个昏君之后就不许骂孤了哦!
四日后,五月初五,司空张济于府中溘然长逝。
天子、太子、皇后皆着素缟丧服三日,太子亲至司空府吊唁。
看着正堂中央的棺椁,刘辩的心中还是不由自主泛起一阵悲伤。
踏入灵堂,赤色朱砂棺椁在素白帷幔的映衬下尤为醒目,刘辩的脚步顿了顿,而后挺直脊背,朝着棺椁恭敬地拜了三拜。
太子转身之时,张济的家人以及满堂宾客都见到了泪痕正顺着那棱角分明的下颌缓缓滑落。
“天夺元江公于孤!”
刘辩声音沙哑,以衣袖抹去了眼角的泪水,他并非是对张济有多深的感情,只是对于生老病死之事尚且未能适应罢了。
若是他得以享受常人之寿,那他这一生恐怕会面对不知多少生离死别,毕竟他的家臣们都比他要年长得多了。
悲叹过后,刘辩深吸一口气,稍作平复,摆了摆手示意太子舍人路粹上前宣诏。
路粹垂首上前,面色平静哀伤,眼睑低垂,掩住眼底难抑的兴奋。
自从那日上林苑春蒐后,他便常伴太子左右,加之他在文赋上也颇有天赋,没有愧对老师蔡邕的教导,因而太子多委以草拟诏令之任。
草拟诏书之事,看似稀松平常,背后却是蕴含了君王的信任和看重,若太子已然登基为天子,诏书草拟之责当由治书侍御史或侍中执掌,足见太子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至于在张济丧仪上替太子宣诏之事,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公薨逝,即便再是不喜张济,朝中文武百官皆须赴丧吊唁,这是礼制!
更何况太子殿下都亲着丧服吊唁,你们凭什么敢不来吊唁,是准备下去当面吊唁吗?
而在文武百官面前宣诏,也能让朝中文武注意到他这个人的存在,无异于太子向群臣引荐自己,也能让所有人明白太子殿下对他的信重。
路粹手腕轻抖,展开绢帛,洪声肃穆宣诏道。
“司空元江公,朝廷之股肱,海内所仰,德劭望尊。遽尔薨逝,朕心怆然。念其昔年侍讲华光,本欲辍朝三日以寄哀思,然边陲将士方效命疆场,安危攸关,朕岂敢以私情废公义?
张卿泉台有灵,必能体朕苦心。追思累世勋劳,特优礼之: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奉策,赠以司空金印紫绶,加号特进,谥曰恭侯。”
这是一封天子诏书,天子刘宏难得有机会亲自下诏书,在诏书中表达了对张济一生功绩的认可与对其病逝的哀悼。
当年杨赐、张济与刘宽三人,曾于华光殿为刘宏侍讲,也算是有一份师生之谊。
如今张济病逝,刘宏于情于理都必须充分表达自己的哀思,而太子则是亲自制定了张济身后之事的规制。
追赠司空印绶这一件事倒是并不稀奇,后汉自孝顺皇帝起,便时常追赠臣子印绶,算是对于臣子这一生功绩的肯定。
同时,印绶也是对于臣子在另一个世界的美好祝愿,人们相信亡者会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因此才会年年祭祀,而印绶则是希望以此提升亡者的身份,帮助他在另一个世界能获得更优厚的待遇。
当然,印绶本是不可随棺椁下葬之物,若无天子特赐,擅自以印绶下葬,则是逾制。
至于赐予朱砂绘制的棺椁,饭含、珠玉二十六品,并使五官中郎将持节的待遇也算是三公去世后的正常礼遇。
只不过文武百官还是有所不满的,毕竟这个待遇太过优厚,却赐予张济这般阉党佞臣。刘辩注意到了堂内吊唁宾客们的窃窃私语,但并没有太过在意,这些反对的声音本就在他的意料之内。
尽管诏书是天子诏书而非太子诏书,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封诏书实际上就是太子下的,太子又是亲自探望病情,又是召集群臣商议谥号的,谁还能看不出这是太子的意思。
可太子刚将汝南袁氏下狱,以汝南袁氏为垫脚石成全了那份威仪,也没人敢在这件事情上说太子的不是。
况且有些事情也不好做得太过,人都死了,也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举,多少也是要手下留情的。
否则万一自己将来死了,政敌反对君王对自己的礼赐,那该如何是好?
但后汉的士人不骂人心里是绝对不痛快的,因此这些心中对张济所得礼赐有所不满的士人选择了……骂天子!
这倒是刘辩未曾料到的,因此刘辩决定选择性耳聋。
诏书是天子下的,又不是太子下的,你们骂完那个昏君之后就不许骂孤了哦!
士人瞅见太子这般表现也明白了,不留余力地在背后蛐蛐起了天子。
太子既然给他们个台阶不亲自下诏,他们也就索性装傻骂骂那位即将荣升太上皇的天子就是了,反正天子被他们骂了那么多年,也该早就习惯了。
只是这个谥号……多少还是让人有些牙齿发酸的。
既过能改曰恭,敬事供上曰恭。
妥妥的美谥!
若非太子自己把谥号想好了,告诉了郑玄、卢植和服虔等人,要求古文学派提议追谥张济为“恭侯”,否则谁也不会愿意给一个阉党势力的臣子上美谥,给个平谥都算是看在对方同为太子党一员的份上了。
但太子再过一段时日便能升级为天子了,古文学派的投资即将迎来收获之际,即便是再多不情愿,古文学派的士人也不至于为了个谥号和太子在这个关头闹不愉快。
而这样的态度也是让刘辩很满意,士人嘛,就该是匍匐在君王的脚下,老老实实听从君王的命令的。
古文学派的起家路线是自下而上,同时也是通过将经义修改得符合历代帝王需求,迎合一代代汉家天子的喜好而逐渐走到台前的。
今文学派士人的思想理念是,将掌权的君主变成一位只会繁衍后代的傀儡,灌输“圣天子垂拱而治,众贤良众正盈朝”才是圣君贤臣治国典范的理念,从某种角度而言颇为类似君主立宪制。
而古文学派则是妥妥的保皇派,信奉封建中央集权制,或者说因为天子是希望集权的,所以为了迎合天子的喜好,古文学派士人也支持封建中央集权。
这就导致了迎合天子上位的古文学派虽然地位逐渐提升,却始终摆脱不了天子工具人的地位,他们若想巩固地位,必须依靠天子的宠幸。
至少就目下情况而言,没有个一、二百年,古文学派还无法摆脱迎合天子的这条枷锁。
——
历史上,担任司空的张济是在184年4月因病而去职的,也就是说四月的时候,病假已经超过了三个月,后面便没有任何事迹了,只知道是汉灵帝期间病逝,基本上推测就是大致在这个时间病逝吧。